2023年,是集团公司成立20周年。20年来,集团公司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奋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运行量增质升,基础工作更加扎实,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员工幸福感全面提升,开创了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3年,集团公司将按照隆重热烈、务实节俭的原则,将集团公司成立20周年与第三届企业文化节相结合,开展庆祝活动。《企业故事会》作品展播活动即是本次系列活动之一。所展播的企业故事均为集团公司各个岗位的中层干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期间,围绕“奋斗为本,奉献为荣”核心行为理念,讲述的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
《“多面手”王建辉》
讲述人:漆锐锋(华中指挥部副指挥长)
王建辉,华中指挥部综合部部长。他中等身材,小平头发型,性格乐观开朗。他腰板挺直,工作认真负责,给人一种军人作风印象。
王建辉有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去年7月下旬一个晚上11点多,我刚从商丘回到指挥部,见会议室灯火通明,以为还有经营人员在编标书。我走进会议室,看到王建辉手握画笔,正在创作一幅近四米大的巨幅国画作品《迎客松》,他似乎没注意到我的到来,始终专注于创作。
我走过去说:“王部长,这么晚了还在加班啊,早点回去休息哦。”他微笑着回答我:“时间不等人啊,集团公司领导给了我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幅画必须在月底完成。”据了解,王建辉创作的这一幅国画作品《迎客松》后来被悬挂于集团公司会客室,成为了集团公司领导迎接重要领导和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场地。这幅《迎客松》也被评为集团公司“喜迎二十大、八局这十年”特等奖。
书法、绘画仅仅是王建辉业余时间的一部分,在综合办公室本职工作中,他时刻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其中,自觉把办公室工作放到指挥部经营管理的大局中来。
王建辉努力做好协调工作,把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机地串联起来,正确处理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领导之间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做到有张有弛,恰到好处。他在脑勤、手勤、嘴勤、腿勤上下功夫,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平时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质保量“出活”,同时,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把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他立足本职工作,认真撰写材料,完成了大量综合性材料的撰写工作。他履职尽责,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参与政务上,积极发挥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协调好指挥部各部室关系,并认真搞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对领导要求落实的工作,总是督促或协助业务部门一起落实,在处理事务和搞好服务上,认真负责,树立窗口形象。他在重要接待工作中,坚持内外有别,事前有请示,完成后有汇报的原则,特别在对重要领导和重要业主的接待中,都亲自安排,认真对待,做到客人到来前有详细的接待计划,到来后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客人离开时有礼貌的送行。
王建辉在抓好综合办公室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指挥部的经营工作。2022年,集团公司下达华中指挥部新签合同额为100亿元,经营人员倍感压力。经指挥部研究,成立了由王建辉牵头的第三经营小组,并下达了王建辉个人年度指标。他和第三经营小组成员,齐心协力,认真梳理重点跟踪项目,制定有效应对措施,积极做好公共关系维护,最后,王建辉完成的新签合同额为指挥部下达个人年度计划的123.4%。
百巧百能,无处不可,这就是我认识的王建辉。
《携手奋进谱青春赞歌》
讲述人:付成开(三公司副总经理)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情。”李积兄,中铁八局太原西北二环高速公路项目部一名普通的内业员。她像往常一样,周六下班后在项目部门口乘上了前往嘉乐泉乡冶元村的乡村巴士,经过半小时的颠簸,这个瘦小的身躯匆忙下车,一手拎着干净的衣物,一手拎着牛奶,快步走上两公里的盘山路,在天黑之前,她要赶到项目部的二工区与丈夫团聚。
她说,感谢企业给了他们夫妻俩在一个项目部工作的机会,虽然项目部距离丈夫工作的工区有二十公里远,为了丈夫能更好地在现场工作,她每周都到工区看望丈夫。
初出茅庐 立志而弥新
马元虎,李积兄的丈夫,现任中铁八局太原西北二环高速公路项目部工程部部长。2016年,初入职场的他就走进了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面对繁忙的施工机械,雄伟壮观的体育场馆,作为新八局人,他参与感十足,成就感满满,立志要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里闪耀,将来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
马元虎一头扎进学习的海洋,看图纸、学规范、跑测量、做试验,多年来养成的学习习惯,走到哪儿都要带着个小笔记本,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势头,不断向师傅、前辈、工人请教,然后记在小本子上。有时候一些现场惯性操作总是在他的“请教”下让老师傅不知如何回答,甚至羞愧难当,然后人送外号“工地小题库”。
千里南下 挺进无人区
2016年底,中老铁路开工在即,初出茅庐的马元虎主动请缨,跟着小分队顺着季风直下千里,来到了老挝。憧憬着异域风情、热带风光、外国美食的年轻人被现实狠狠地敲了一棍子。
项目施工主战场位于老挝琅勃拉邦湄公河半岛的无人区,首批抵达老挝工作的同志还邀请当地工兵进行了排雷作业,一听说有雷,马元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到便道修建作业,好在排雷的工兵工作仔细,项目施工中从未“中奖”过。
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加持下,老挝年平均气温将近30摄氏度,杂草灌木都能将人淹没,蛇虫鼠蚁各种危险无处不在。在项目驻地建设时,忙时撸起袖子干,闲时在树下休憩的他,经历了蟒蛇的光顾,幸好有当地工人在场,才化险为夷。谁知躲得过初一没能躲过十五,在寝室休息时,他还是被不知名的虫子叮咬,腿上肿出了拳头大小的包,同事们赶紧把他送往当地的医院进行救治,躺在病床三天才恢复过来。这时,他第一次有了“退堂鼓”的想法,远在国内的女友也在时刻为他担忧。笔记本上“事在人为”的座右铭再次激励了他,女友放弃了在国内大城市的工作,只身前往老挝,只为给他鼓舞和陪伴。2018年,两个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在工地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他的妻子李积兄也加入了中铁八局大家庭。
横贯吕梁 一览纵山小
2020年,一纸调令将马元虎夫妻二人从中南半岛送到了吕梁山区。任务分配时,他主动揭榜了距离项目部最远、全线最高的阎家山二号大桥,该桥全长528米,仅50米以上的高墩就有8个,最高墩81.1米。
面对地势山高谷深,他和队友肩扛测量仪器,腰系安全绳,反复测量、计算、比选,硬是在陡峭的吕梁山脉凿出了一条“之”字形便道。通过扎实的现场勘察,他发现大桥的最后4跨桩位均位于临空绝壁,要想施工,仅腾出工作面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他充分发挥技术指引,将大桥最后四跨30米调整为三跨40米,不仅成功避开了临空的位置,给桩基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优化桩基4根。
面对这么多高墩,他带领技术团队制定了液压爬模施工工艺,从施工准备、爬升过程控制、爬升到位后的检验,他都紧盯死守,确保万无一失,后来索性将自己的寝室和办公室合二为一,一集装箱全部搬到了施工现场,经过一年的奋战,一桥飞架南北。
防疫排难 筑中老铁路
2021年底,中老铁路开通在即。面临紧张的开通准备工作,加之疫情肆虐,很多已经回国的人员不愿再返回老挝,人手严重不足。马元虎对怀有身孕的妻子说,“我们夫妻俩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企业的关心和帮助,现在企业需要我,我还得返回老挝。”在妻子的不舍中,他再次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钻隧道、进沟槽、整资料,在一次次的校核中,全体参建员工圆满完成了开通准备工作。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他站在自己分管的路段,见证了首趟列车飞驰而过。2022年春节,他再一次在异国他乡与同事们一起欢度。3月,妻子告诉他即将临盆,他虽归心似箭,但受疫情制约,已在边境口岸集中隔离很长时间的他,为了不让妻子担心,第一次对妻子撒了谎。他告诉妻子,现在项目部还有很多收尾工作未完成,等干完收尾工作就立即返回,当家人将孩子出生时的相片发给他时,他在隔离区抱头痛哭。
世间万种苦,唯你有点甜。风雨二十年,我们送走了“50”的艰辛,传承了“60”的坚韧,迎来了“70”的引航和“80”的担当,现在“90”的年轻一代奋进正当时,正是有无数这样忠于奋进,甘于奉献的代代传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黑暗中的“凿光者”》
讲述人:黄洪盛(一公司副总经理、总经济师)
“讲起来,我也算是一名‘铁二代’,父辈的‘开路先锋’大旗,到现在,我也有资格说我能高高举起了。”王建,目前在中铁八局沿山货运通道II标项目部工作,其经历也很是有趣,参加工作24年,一直都在“暗无天日”的隧道中奋斗。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站在黑暗中的“凿光者”,是大山里的“孤勇者”。
一二三四,高举“开路先锋”大旗
“第一个隧道,给了我最宝贵的三年专业学习的机会。”王建在1999年毕业后,投入工作的第一条隧道,是湖南株洲到贵州六盘水的株六复线新东山隧道,该隧道全长3900米,在当时也是少有的长隧道,结合当时的设备及技术水平,难度相当于现在的十公里以上隧道的施工难度了。当时王建从事测量及质检工作,由于该隧道地质复杂,破碎、渗水、围岩层间结合力差、埋深大等特点,加之当时没有先进的超前地质预报和成熟的监控量测方案指导施工,他一边学习,一边跟着当时的前辈们刻苦奋斗,历时两年多,这条隧道终于顺利贯通。
2003年,王建参与了遂渝客专在北碚区的西山坪隧道施工,该隧道长约三公里,为瓦斯隧道,围岩为泥岩、砂岩、泥质灰岩,节理发育、裂隙多,围岩自稳性差。后来经过项目部领导和王建的精心组织,超前谋划,与所有管理人员和工人团结一致,历时一年,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该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2005年,王建参与到四川省乐山市的引水隧道施工,隧道全长一公里多一点,“这条隧道靠近马边河,还和河水的流向是平行的,又是泥岩,这地下水不断渗入,当时感觉安全风险非常之高。”王建说。这条隧道是偏压隧道,地下水丰富,围岩主要为泥岩,自稳性较差,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王建当时建议采用“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施工方法,历时一年多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2008年,王建又参与到重庆市南川至涪陵的南涪铁路的棕树坪隧道施工,该隧道在武隆区鸭江镇,全长三公里多,围岩主要为泥岩。强度低,裂隙发育,层间结合力差,自稳性差,又是偏压隧道,洞外路基左侧为高边坡,右侧为临河沟为填方进路基。“我记得当时由于雨季及地质原因,经常发展小塌方,但由于监控量测及时预警,现场管理人员巡查到位,提前撤离掌子面所有人员,做好安全管控,无人员涉险情况发生。”王建说道。
至此,王建在工作十年内参与完成了四条隧道施工,已经将隧道内大大小小的情况摸清吃透了,该经历的困难也一一克服了过来,他高举“开路先锋”大旗,继续一头扎进了黑暗的隧道里。
五六七八,浇筑“八局铁军”丰碑
王建的第五条隧道是著名的八台山隧道,此条隧道为城口至万源的快速路的一段,隧道全长5275米。“我们施工地点在城口境内,条件十分艰苦,第一次到工地,早上从县城出发,车在大山里行走,一会在谷底,一会在山腰,一会在山顶,沿途都在施工,走走停停,公路的尽头就是我们的工地,快到天黑时终于到工地了,抬头就被挺拔的大山遮住了视线,刚到工作地点的那一刻就想逃走,到乡街要走八公里的施工便道才能买日常用品,到县城来回要一天的时间,有时遇上其它标段施工挡道,还要当几天‘山大王’,这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场景在我的眼前发生了。”讲起这条隧道的经历,王建记忆犹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在隧道施工到1800米的时候,我碰上了一生以来见到的最大溶洞,溶洞长约80米,宽约70米,高不见顶,测量能测到的高度只有100米,在往高处红外线都被吸收了,无法测量,里面没有水,溶洞内巨大的石头随处可见,洞内峭壁上松动的石头,随时可能掉落非常危险,历时三年隧道才安全顺利贯通。” 王建说。
王建参建的第六条隧道是重庆地铁10线上湾至环山区间隧道,该隧道长一公里多一点。“我记得其中有一段长150米的穿越回填区,地下水多得吓人,我们的泄水孔都钻了两排,24小时不间断去泄水。”开挖揭示回填区为孤石淤泥,由于掌子面淤泥多,为确保施工安全,采用上台阶施工,工人们用铁锹一锹一锹的铲,锄头一锄一锄的挖,开挖支护后收敛很大,为防止侵限,根据监控数据,王建建议采取加大预留变形量,增加锁脚大锚管等措施,该隧道历时一年顺利贯通。
王建的第七条隧道是涪秀二线新武隆隧道,该隧道长约十公里,隧道围岩复杂,包含II到V级,“最麻烦的在于,我们施工的隧道进口在武隆区街公路边,周围有党校、加油站、居民区及宾馆,不能吵到他们啊。”当时隧道所在的区政府对环保、噪声要求极高,该隧道又为临近既有线施工,施工难度极大。同时,因为隧道内地下水丰富,好坏围岩均有,施工风险和工期压力都极大,“记得是在1500米的时候有一次大的地质变化,有一个溶腔在隧道下方,揭示后,里面全是水,不断往外溢。”当时腔内水位最深处达23米,而腔顶与仰拱最小处仅一米厚,项目部压力极大。最后经几方确定方案,项目部做好前期施工准备,调整施工组织,最终才顺利完成业主单位设定的工期目标。
“我觉得我经历的最困难的隧道就是这里了。”王建的第八个隧道也在他的“凿光之旅”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隧道便是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关注的云南大瑞铁路秀岭隧道,该隧道全长17623米,无斜井及横通道辅助施工,于2008年4月动工,至2021年7月通车,历时14年才完成这一举世工程。“又是高温,又是高湿,又是多个掌子面同时施工,洞内本就环境恶劣,通风差粉尘重,但我们为了工期目标,就钉在隧道里,吃饭都在洞内吃。”王建和工友们无怨无悔,光着膀子穿个裤叉,开挖打眼、出渣、支护、仰拱、二衬、接轨好不热闹,大家毫无怨言,全力以赴,最后终于顺利凿通了这条超长隧道。
至此,王建已经参建了八条隧道,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开挖隧道的经验愈加丰富,“开路先锋”和“八局铁军”的精神也渐露峥嵘。
“九九”为功,不负多年青春韶华
从秀岭隧道出来后,王建依旧义无反顾进入了他的第九条隧道--重庆市高新区沿山货运通道II标项目文峰山隧道。该隧道开挖最大宽度为21米,高为15米,最大断面为250平方米,为单洞四车道隧道,隧道全长约1400米。“我还是想干隧道,我觉得我就是为隧道而来的。”问起王建,要是这个隧道干完了,又去哪里呢,他表示还是想去下一个隧道继续干。
在王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开路先锋”那种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精神,也展现了“八局铁军”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风气,他从父辈手上接过的“开路先锋”大旗,正在无光处猎猎生风,他就是一名站在黑暗中的“孤勇者”“凿光者”。